產能利用率或翻桌率在工業或服務業都受到重視,對應到豬場的指數就是不生產天數與年產胎次,而年產胎次越高及不生產天數越低的豬場通常會有較佳的生產成績。
因母豬自然狀態下懷孕天數及離乳後發情的天數差異不大,各豬場的不生產天數差異點主要在於:
- 離乳後是否正常發情
- 母豬發情後配種是否能懷孕
- 配種後未懷孕多久會再次配種或淘汰
- 懷孕後在分娩前是否會流產或淘汰
總結來說就是讓母豬儘速處於懷孕狀態,且順利分娩泌乳就能提高母豬的利用率(哺乳天數長短也會影響);可善用保飼佳來找到目前場內閒置的母豬,包含軟體首頁與報表中的閒置母豬清單。
.png)
.png)
但除了找到個別的母豬進行後續處置外,更可善用報表功能進行統計分析,在不生產天數的控制上主要可應用三張報表,母豬群性能、重發情天數分佈圖及分佈圖:離乳後至配種天數;進一步對母豬群管理進行策略上的思考。
母豬群性能
使用報表分析資料後,可得到如表1的統計資料,軟體根據輸入的資料將配種後未分娩的母豬頭數及狀態改變的天數進行統計,管理者可藉此判斷現場是否有問題;以下表案例來說該場在淘汰策略、加強公豬巡情及豬群調動的導入後,縮短了重配天數,且落實懷孕檢測即早將母豬處置;其他原因離場主要為母豬出售(懷孕期間跛腳、拒食,無法撐到分娩者)的數據統計,但軟體只會根據輸入的資料進行統計,如果母豬出售的原因是流產或未懷孕,但是在母豬出售離場前未輸入相關資料,就會被歸類到此數。
重發情天數分佈圖
為配種後未懷孕再次配種的天數間隔,最好能在第一次重發情(21天)就立刻配種,減少空胎時間;將重配的天數控制在第三次重發(約兩個月)內,超過110天的重配就是接近分娩日期才被發現沒有懷孕又被趕回母群再次配種,等同閒置超過四個月;可藉由兩次懷孕檢測(第一次配種後24~28天,間隔2至3周驗第二次),減少空胎母豬上產床的機會。
.png)
分佈圖:離乳後至配種天數
另一個影響不生產天數的關鍵就是離乳後母豬能不能在七天內自然發情配種(目標90%以上在離乳後4至6天被配種),當因為母豬繁殖潛能、分娩管理或配種管理上的問題導致無法在離乳後正常發情配種,就會導致母豬離乳超過22天後才被配種,最糟的狀況是母豬因為未正常發情,被長期閒置在畜舍角落,過了很久才被拉回配種或淘汰。
.png)
藉由現場的母豬群移動管理、配種管理、分娩管理、淘汰策略及繁殖潛能的改善,將大大降低不生產天數,使母豬的年產胎數提升,提高繁殖豬群的週轉效率來降低非必要的成本;更多與母豬不生產天數的相關資訊可參閱祥圃第67期的季刊中的【母豬群不生產天數 – 影響與管理】一文。
CY Lai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