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時間過去,農業科技的進步,體現在養殖現場;不論是養殖規模、農場獸醫技術、基因改良、乃至於飼料配方的進步,都讓豬場生產性能的表現進步許多! 但隨著出生仔豬頭數的普遍性增加,似乎並不是所有的仔豬都能順利存活到離乳,甚至某些情況下,離乳前死亡率是會隨著出生頭數增加而上升。
來自西班牙的研究指出,研究調查的10年間(2007~2016),隨著出生頭數(Piglets born alive:PBA)增加,仔豬的離乳前死亡率(Pre-weaning mortality:PWM)卻也是跟著上升的。實際上因為基因改進,仔豬出生活仔頭數從2007年的11.2一路提升到2016年的13.1頭,而離乳頭數卻只有從原本的9.8頭提升到11.3頭,直觀來看,離乳前死亡率從2007年的1.4頭變成2016年的1.8頭,雖然活仔數提高了,其離乳前死的仔豬也多了0.4頭。實際的離乳前死亡率則從11.9%上升到13.1%。另外一個明顯的發現是仔豬死亡區間從平均2.5日齡延後到平均5.6日齡。(請見表1)
來自西班牙的研究指出,研究調查的10年間(2007~2016),隨著出生頭數(Piglets born alive:PBA)增加,仔豬的離乳前死亡率(Pre-weaning mortality:PWM)卻也是跟著上升的。實際上因為基因改進,仔豬出生活仔頭數從2007年的11.2一路提升到2016年的13.1頭,而離乳頭數卻只有從原本的9.8頭提升到11.3頭,直觀來看,離乳前死亡率從2007年的1.4頭變成2016年的1.8頭,雖然活仔數提高了,其離乳前死的仔豬也多了0.4頭。實際的離乳前死亡率則從11.9%上升到13.1%。另外一個明顯的發現是仔豬死亡區間從平均2.5日齡延後到平均5.6日齡。(請見表1)
.png)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隨著仔豬出生活仔數增加,其離乳前死亡率也會跟著上升(圖1-a)。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出生活仔數的意義是不是就不大了呢?
每年每頭母豬的離乳總頭數(PSY)是常見的豬場母豬性能指標,進一步的把豬場規模與PSY納入考量(圖1-b),顯示雖然整體離乳前死亡率是上升的,但是牧場規模越大,PSY的表現也就更著越好! 因為這個結果,作者進一步的把牧場區分為中小型與大型牧場。此處以在養頭數的中位數切分,超過570頭(母豬)以上定義為大型牧場。可以更進一步的推論,大型牧場的離乳前死亡率確實低於中小型的牧場。(圖2)
每年每頭母豬的離乳總頭數(PSY)是常見的豬場母豬性能指標,進一步的把豬場規模與PSY納入考量(圖1-b),顯示雖然整體離乳前死亡率是上升的,但是牧場規模越大,PSY的表現也就更著越好! 因為這個結果,作者進一步的把牧場區分為中小型與大型牧場。此處以在養頭數的中位數切分,超過570頭(母豬)以上定義為大型牧場。可以更進一步的推論,大型牧場的離乳前死亡率確實低於中小型的牧場。(圖2)
.png)
- 大型牧場普遍擁有較好的設備,不論是產床設計或環境都對於改善離乳前死亡率有幫助。
- 大型牧場普遍有比較充足的人力,這點跟台灣現場的環境也互相呼應。
- 大型牧場對於出生後較貧弱的仔豬有使用代奶粉習慣。(Ex: 肥適可)
.png)
離乳前死亡率伴隨著出生活仔數增加幾乎是無可避免,雖然在台灣牧場規模的提升還牽涉到很多外在政治、環境的因素需要克服。但只要透過設備的提升、產床的規畫修正、初生仔豬照護策略的調整以及代奶粉等支持產品的輔助來減緩離乳前死亡率。重點是,死掉的都是成本,活下來的才能賺錢!
這是國外的十年,那麼台灣的十年呢? 祥圃深耕台灣,保飼佳也在台灣陪伴牧場十餘載了,我們期待下一期為您帶來保飼佳的數據呈現,一起見證台灣的十年趨勢!
Steve Wang
參考文獻:
Koketsu Y, Iida R, Piñeiro C. A 10-year trend in piglet pre-weaning mortality in breeding herds associated with sow herd size and number of piglets born alive. Porcine Health Manag. 2021;7;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