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舒雲1、莊為傑1、李淑慧2
1. 祥圃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發展組
2. 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1. 祥圃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發展組
2. 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輪狀病毒 (Rotavirus, RVs)是引起幼齡動物和全球幼兒急性病毒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其至少有9個不同抗原性的血清群及9個RV基因型 (A–I),同時具不同抗原的亞型或血清型,其中A、B、C和E會導致仔豬下痢。。到目前為止,A型輪狀病毒是最常被發現及檢出的,但C型與疾病突然爆發有關。各血清群的抗體不具交叉保護性,在同血清型之間的毒株產生的抗體也不具完全保護性。
輪狀病毒在環境中非常穩定,對環境及溫度變化與PH值等都有極強抵抗性。推薦可用清潔表面的消毒劑 (甲醛)和含氯的消毒劑 (Chlorox)來對抗此病毒。
輪狀病毒在環境中非常穩定,對環境及溫度變化與PH值等都有極強抵抗性。推薦可用清潔表面的消毒劑 (甲醛)和含氯的消毒劑 (Chlorox)來對抗此病毒。
.png)
輪狀病毒是由6種結構蛋白 (Viral protein, VP)及6種非結構蛋白 (Nonstructural protein, NSP)所組成,其中的NSP4非結構蛋白具腸毒性,會透過以下兩種機制造成下痢 (圖一),(a) 破壞腸道絨毛上皮細胞,造成因吸收消化不良而引起下痢,例如導致雙醣酶分泌不良而無法有效消化乳糖,造成腸胃道中乳糖酸敗而使菌叢相改變且滋生壞菌,最終導致下痢;(b) 刺激Ca2+依賴性細胞通透性,促使細胞內Ca2+濃度增加,破壞細胞結構與緊密連結,促使細胞通透性增加,離子不平衡導致分泌與滲透性下痢。同時NSP4會刺激腸道神經系統,加劇分泌性下痢與腸道蠕動。
輪狀病毒主要感染1-3週齡的哺乳豬,臨床症狀呈現白色下痢便,發病率與死亡率會隨著感染病毒株與飼養管理條件而有所不同,但通常豬隻感染輪狀病毒時的發病率高而死亡率低,下痢情形可能僅持續幾個小時或在幾天。少數不會出現嘔吐的症狀,其嘔吐的發生頻率比腸道冠狀病毒感染低 (TGE、PED)。
在理想條件下,豬隻活動力佳,通常很少造成體重下降,研究資料指出豬感染輪狀病毒通常不會引起嚴重臨床症狀,是一個會出現短暫下痢的疾病。但是,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死亡率可能與其他原因同時發生而增加疾病的嚴重性和死亡率,像是混合感染PEDV和TGEV、梭狀芽胞桿菌或球蟲病、豬隻攝取不足初乳、乳汁或保溫不足之冷緊迫等。該病在年幼豬症狀較為嚴重,其中下痢又以攝入大量乳汁的豬隻更為明顯。
輪狀病毒主要感染1-3週齡的哺乳豬,臨床症狀呈現白色下痢便,發病率與死亡率會隨著感染病毒株與飼養管理條件而有所不同,但通常豬隻感染輪狀病毒時的發病率高而死亡率低,下痢情形可能僅持續幾個小時或在幾天。少數不會出現嘔吐的症狀,其嘔吐的發生頻率比腸道冠狀病毒感染低 (TGE、PED)。
在理想條件下,豬隻活動力佳,通常很少造成體重下降,研究資料指出豬感染輪狀病毒通常不會引起嚴重臨床症狀,是一個會出現短暫下痢的疾病。但是,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死亡率可能與其他原因同時發生而增加疾病的嚴重性和死亡率,像是混合感染PEDV和TGEV、梭狀芽胞桿菌或球蟲病、豬隻攝取不足初乳、乳汁或保溫不足之冷緊迫等。該病在年幼豬症狀較為嚴重,其中下痢又以攝入大量乳汁的豬隻更為明顯。
.png)
圖二、輪狀病毒感染之流行病學示意圖 (圖片來源/ Chepngeno et al., 2019)
在連續分娩操作中,最初會在2-3週齡的豬觀察到輪狀病毒性下痢,隨著這些豬出現下痢,環境中病毒汙染濃度增加,導致1-2週齡豬暴露於高劑量的病毒中,超過豬隻腸道中母乳抗體的保護力閥值因而造成下痢 (圖二)。為了打破這一病毒感染傳播鏈,建議「批次生產」和「統進統出」,出豬後嚴格執行清潔消毒作業病至少空舍3天以上進行乾燥,以阻斷病毒的感染鏈。
保育豬有可能在離乳後3-7天發生輪狀病毒下痢,特別是早期離乳的豬隻 (3週離乳),這時發生的原因可能與離乳後無母源抗體保護以及飼料型態的轉換不適應 (由乳汁液體轉變成固體飼料)導致腸道菌叢不穩定,特別是教槽不確實或吃入大量固體飼料的豬隻下痢特別明顯。
另外文獻指出新女豬之仔豬發生輪狀病毒感染的機率大於經產母豬,主要原因為新女豬初乳與乳汁中的抗體濃度比經產母豬來的低,所以其仔豬獲取乳汁中的保護抗體相對少,所以比較容易發生輪狀病毒感染下痢。
預防與控制
保育豬有可能在離乳後3-7天發生輪狀病毒下痢,特別是早期離乳的豬隻 (3週離乳),這時發生的原因可能與離乳後無母源抗體保護以及飼料型態的轉換不適應 (由乳汁液體轉變成固體飼料)導致腸道菌叢不穩定,特別是教槽不確實或吃入大量固體飼料的豬隻下痢特別明顯。
另外文獻指出新女豬之仔豬發生輪狀病毒感染的機率大於經產母豬,主要原因為新女豬初乳與乳汁中的抗體濃度比經產母豬來的低,所以其仔豬獲取乳汁中的保護抗體相對少,所以比較容易發生輪狀病毒感染下痢。
預防與控制
- 切斷病原感染鏈,A.批次生產B.統進統出C.加強畜舍內病弱豬淘汰機制,減少病原濃度,降低其他豬隻感染風險。
- 正確執行清潔消毒策略,並至少空舍3天以上進行乾燥。
- 進行策略性投藥與飲水中額外添加營養補充品,包括強肝解毒的胺基酸、高濃度維他命E/Se、C、B群、能量與電解質。
- 飼料中可添加益生菌與正丁酸,可以促進腸絨毛增生,提升腸道吸收力。
- 哺乳豬與保育豬都需要保溫,冷緊迫易造成免疫力下降導致病原菌感染。
- 確保新生豬獲得足夠的初乳和乳汁至關重要。
- 正確教槽策略;離乳後前幾天,仔豬餵飼採取少量多餐。
- 提供良好環境:良好的空氣品質與足夠的飲水。
參考文獻
- Vlasova, Anastasia N., Joshua O. Amimo, and Linda J. Saif. "Porcine rotaviruses: epidemiology, immune response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Viruses 9.3 (2017): 48.
- Pork information gateway;Rotaviral Diarrhea in Pigs.
- Chepngeno, J., Diaz, A., Paim, F. C., Saif, L. J., & Vlasova, A. N. (2019). Rotavirus C: prevalence in suckling piglets and development of virus-like particles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maternal immunity on the disease development. Veterinary research, 50(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