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兵注意!!! 寄養操作要領
06 Jan, 2023

單兵注意!!! 寄養操作要領

 

寄養是分娩舍的一種管理方式(圖1),寄養是改善仔豬整齊度,減少仔豬爭搶母乳以及改善乳頭空間的一種常見作法。對仔豬而言,存活下來除了要能攝取到初乳的抗體(出生6~8小時內) ,也需要能與其他仔豬競爭,成功取得乳頭才能持續有能量來源,但針對不同的牧場狀況其實應該要適度的調整策略。對於非高產牧場(平均活仔低於14)可以通過仔豬數量調度達到平衡窩仔數的效果,這是最直觀的寄養方式。而高產牧場(平均活仔高於14),其當活仔數多於乳頭數(有效乳頭14個)同時伴隨著較低的出生體重時;則需要更多的哺乳母豬及寄養調整,甚至人工哺育手段(液態人工乳)的介入。
 

圖1. 標準寄養操作圖例

下面研究針對寄養對於”離乳重”&”離乳前死亡率”的影響進行探討,首先體重分組的定義→L=輕,平均出生體重=0.89 kg;M=中,平均出生體重=1.28 kg;H=重,平均出生體重=1.69 kg,另外再把輕、中、重混合成為L+M、M+H、L+M+H總共6組進行離乳階段的生長表現比對。


表1. 各組別數量與出生數據及離乳結果。

1Light 輕=仔豬出生體重介於0.5~1.0 kg之間; medium中 = 仔豬出生體重介於 1.0 ~1.5 kg; heavy 重= 仔豬出生體重介於 1.5 ~ 2.0 kg.
2整齊重量組 = 所有豬隻出生體重都在各組間的定義範圍內(輕型 = 14 頭輕仔豬; 中 = 14 頭中仔豬; 重 = 14 頭重仔豬).
3L+M = 輕與中仔豬各7頭; M+H = 中與重仔豬各7頭; L+M+H = 3頭輕仔豬, 6頭中仔豬與5頭重仔豬。


表2. 各組間離乳前死亡分析。

根據表1與表2呈現的結果,隻日增重增加最多的是在L+M+H混養的組別的重仔豬,但其隻日增重最低的也在同時出現在這一組意味著將體型差異最大的兩種豬放在一起,則競爭也會更劇烈,因為在餓死的占比中,本組的也是最高的。

而在L+M與M+H的混養組也都有同樣的狀況,瘦弱的搶不到乳頭,強壯的更沒有競爭壓力導致差異越大。

離乳前死亡率跟仔豬體重息息相關,因此數據體現的結果與體增重如出一轍。

有趣的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當弱小的豬全部放在同一組時,體增重與死亡率的表現都是最佳的狀態,因此當弱小豬偏多的時候(出生體重< 1.0 kg)全部放在同一窩或許是不錯的寄養策略,或發現原生同窩內的體型差異較大,有明顯相對活力較差的仔豬時都可以進行寄養的調整。
 

注意事項

寄養應該在分娩後24小時內完成,建議不要讓初產母豬來帶生長遲緩的石頭豬,因為活力不足的仔豬可能導致初產母豬的泌乳下降,這類型的仔豬應該在3~7日選擇良好的奶媽豬進行寄養操作,建議奶媽豬的胎產次在2~4胎為最佳選擇(圖2)。乳頭數也絕非寄養策略的唯一依據,在高產牧場也很常有14個乳頭母豬卻離乳16頭仔豬的現象。

圖2. 生長遲緩與奶媽豬的寄養操作圖例
Steve Wang
 

 

保飼佳是豬場管理專用的系統,可以滿足您牧場任何的操作需求進行管理與策略制定。除了良好的輸入見面以外,像本篇提到的寄養與離乳前死亡除了可以記錄,後續更重要的是能按照您想要的不同區間進行分組與分析,隨時隨地;如有軟體相關問題諮詢,歡迎透過保飼佳Line官方帳戶與我們聯繫。